由于其地處中西陸路交通要道及國內(nèi)北方與西南方各民族交往的通道上,因而5世紀中至7世紀初,吐谷渾不僅成為中西陸路交通的橋梁,而且在南北方各族的相互交往中,起了中介作用。吐谷渾的歷史也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中外學者的注意。本書首次全面、系統(tǒng)論述吐谷渾的歷史。全書共約19萬字,共分八章,首述吐谷渾的來源、遷徙及政權的建立(章),
THEEARLIESTTOCHARIANSINCHINA:AHYPOTHESIS是同作者《古族新考》一書的英文版!豆抛逍驴肌吩200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,2012年由商務印書館再版。該部部分在國外的具體發(fā)表信息如下:TheEarliestTochariansinChina,Sino-PlatonicPapersNum
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,一衣帶水。閩臺之間存在地緣相近、血緣相親、文緣相連、商緣相通、法緣相系的親緣關系,這種血濃于水的親緣關系始終值得進行更廣泛、更深入的研究?图胰瞬粌H把保佑客民的原鄉(xiāng)信仰神祇帶到臺灣,也把原鄉(xiāng)的語言、生產(chǎn)生活習俗、教育、民間文藝、民居建筑等客家傳統(tǒng)文化帶到了臺灣,閩臺客家的文化親緣(文緣)關系隨處可在
該書為民俗學研究專著。以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(xiāng)各行業(yè)的赫哲族同胞為調查對象,書寫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人、公務員、教師等人的口述史。嚴格遵循口述史的記錄規(guī)范與書寫原則,如實記錄諸位被訪談對象接受訪談時的情境。所有口述史內(nèi)容都經(jīng)過當事人的授權。通過被訪談對象(赫哲族文化持有者)具體講述分析赫哲族同胞在生產(chǎn)生活、求
長汀地處福建西部山區(qū),是著名的客家首府,在第二次國內(nèi)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曾被譽為紅軍的故鄉(xiāng)!犊图沂赘肥谴竺劳≈輩矔囊环N,書中回溯了客家先民自晉代南渡以來,將中原文化帶到閩山汀水,形成獨特的汀州客家文化的歷史脈絡。全書由客從何來汀州首府客韻流芳走出汀江留住鄉(xiāng)愁。本書文字優(yōu)美流暢,有些散文之韻味,其中還不乏民俗鄉(xiāng)曲山歌小調
《哎哺啥額》以彝族歷史記述為主要內(nèi)容,也記載了西南地區(qū)彝族古代生產(chǎn)、生活、風俗、物產(chǎn)等各個方面的情況。第一卷至第十二卷主要是記載宇宙生成、變化、萬物的起源和人類的出現(xiàn),特別是彝族古代歷史記述比較詳細;第十三卷至第二十六卷主要是記載西南彝族古代風土人情。該書對研究彝族古代創(chuàng)世思想、天文、歷法、政治、軍事、宗教、文化等,都
全書共八章:第一章歷史源流中的貴州土家,第二章生活中的貴州土家文化流,第三章人生歷程中的土家文化流,第四章精神上的文化源流,第五章社會的契約,第六章土家人民口頭中的文化,第七章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學的源流,第八章技藝中的文化源流;分別從土家族的起源,衣食住行,婚喪嫁娶,精神信仰,民俗技藝,文學等,對土家族的文化的源與流展
《人文滄源叢書·研究會會員論文集(第四輯)》,涵蓋佤族語言文字、宗教禮儀、佤族服飾、佤族建筑、樂器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內(nèi)容,是研究會會員的實踐探索、理論思考、辛勤耕耘的最新成果,是讀者了解和研究佤族文化的重要資料,將發(fā)揮著“存史、資政、教化”的作用。結合時代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對佤族人民的建筑、服飾、科技、樂器、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等
《藏學學刊。第24輯》收錄以下19篇論文及譯文:(1)敦煌藏文文書P.t.1077《都督為女奴事訴狀》研究;(2)英法藏敦煌古藏文中觀文獻分類及其特點研究;(3)吐蕃時期的《維摩詰所說經(jīng)》漢藏譯本對比;(4)拉薩小昭寺源流考;(5)從夏扎·旺秋杰布的《桑耶寺志》探析桑耶寺修繕的歷史;(6)十力吉祥友及其《有為無為抉擇》
《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》是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/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專刊,交由我社出版。該刊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,為同領域少見之研究性集刊,至今已出版三十八輯,本書包括22篇論文,是以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在南京大學舉行的文獻記載與考古發(fā)現(xiàn):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為基礎編輯的。論文圍繞海上絲路綜合